近日,中美經貿關系迎來關鍵節點。根據雙方正式公告,自11月10日起,一系列新的關稅政策開始實施:中方停止對美國棉花、大豆等商品的加征關稅;美方則將針對中國的“芬太尼關稅”下調10%,并把更高稅率的“對等關稅”暫停期延長至2026年11月10日。這一標志性事件,為自2025年初以來歷經多輪關稅變化的紡織行業,注入了最為明確的政策利好,標志著關稅壁壘進入實質性松動階段。政策紅利正逐步滲透至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全球紡織貿易格局重塑與國內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此次關稅變動不僅緩解了行業的短期出口壓力,更為推動其長期發展注入了新變量。
政策紅利逐步釋放,
內外市場呈現回暖態勢
中美關稅政策的“雙向松綁”正在為紡織行業帶來積極效應。本輪調整中,紡織業直接受益顯著。11月10日起,進口美棉配額關稅稅率從現階段26%降至11%(含10%“對等關稅”和1%基礎關稅),將大幅降低企業原材料成本;同時,中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綜合加征關稅稅率降至約27.5%–45%(含10%芬太尼關稅、10%對等關稅及7.5%–25%的301關稅),外貿出口環境將進一步改善。
盡管新稅率相較于東南亞主要供應鏈國家的輸美稅率仍有一定差距,但已顯著提升了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成本競爭力。政策所釋放的積極信號與實際的降稅效應,正逐步提振市場信心。據觀察,政策落地后,深圳鹽田港等主要外貿港口的美線貨運量出現回升,部分物流企業的業務咨詢量也實現環比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貿易成本下降的積極回應,不過整體復蘇態勢仍受到綜合成本、國際訂單轉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
從行業整體數據來看,2024年作為本輪政策調整前的“緩沖期”,已初步顯現結構優化趨勢。外部市場上,對美出口以4.7% 的增速實現“恢復性增長”,成為拉動整體出口的主引擎,一舉扭轉了連續兩年的下滑局面,推動2024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突破3011億美元。與此同時,內部市場則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盡管整體消費信心偏弱,但線上零售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其中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新模式,貢獻了超過60%的穿類商品零售增量,成為驅動內銷增長的絕對主力。
多家市場調研機構指出,近期國內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開工率明顯回升,部分企業反映高附加值產品、功能性面料(如用于戶外服飾的尼龍四面彈、高密尼絲紡)和環保再生面料需求旺盛,訂單量顯著增長。這些積極信號表明,政策紅利正逐步轉化為實際效益。
產業鏈重構,
從成本優勢到“綜合優勢驅動”
關稅政策的調整,不僅是“成本減法”,更在重塑紡織行業的競爭邏輯與產業鏈布局。從短期來看,成本下降帶來的價格競爭力修復,有效緩解了“訂單外移”的壓力,推動中國紡織行業從“成本驅動”轉向“綜合優勢驅動”的深刻變革。當關稅壁壘削弱后,中國制造在交貨周期、品控穩定性和供應鏈響應速度上的綜合優勢便凸顯出來,贏得了采購商的再度青睞。正如紹興柯橋雅鴻紡織負責人吳沅瑾所言:“政策延續直接降低了訂單定價不確定性!痹撈髽I此前因關稅波動曾被美國客戶要求壓價10%,如今隨著稅率明朗,已重啟三筆此前擱置的秋冬面料訂單。
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本輪關稅調整正重塑著全球紡織供應鏈的既有格局。過去,為規避高額關稅,形成了“中國–東南亞–美國”的轉口貿易模式。如今,隨著中美有效稅率差距的收窄,這一間接路徑的成本優勢將被大幅削弱,一個清晰的“去中間化”趨勢正在形成。其具體表現預計將有兩方面:中國對美直接出口加速,訂單將更多地從“中國–美國”點對點流動。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調研顯示,當地近百家對美出口企業11月下旬訂單咨詢量預計增長20%以上。對東南亞紡織原料出口放緩,作為中轉站的東南亞地區,其相關的原料與中間品需求可能相應減弱。
本輪供應鏈重構,疊加政策引導,正推動資源向高附加值環節聚集。例如,紹興中國輕紡城的金蟬布藝在關稅調整后測算,因稅率從24%降至約10%,企業每年可節省約700萬元成本,并計劃將這部分資金投入無水染色技術升級。政策窗口期與技術投入形成合力,推動中國紡織業在高端功能性面料等依賴技術、品質和快速響應的領域構建不可替代的優勢。
可以預見,中國紡織企業有望借此戰略機遇,在鞏固市場份額的同時,實現產品單價與盈利結構的整體優化,逐步完成從“規模領先”到“價值取勝”的模式躍升。
機遇與風險并存,
構建“多元韌性”產業鏈
未來紡織行業的發展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受中美關稅政策動向的影響。當前“關稅暫緩”機制雖提供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但其穩定性––特別是面對2026年美國大選帶來的政治不確定性––仍是行業面臨的核心風險。
在基準情景(即政策平穩過渡)下,預計中國紡織業將把握這一“戰略窗口”,從三方面獲益:一是對美出口實現恢復性增長;二是憑借在可持續材料(如再生纖維)領域的全球產能優勢,搶占高速增長的國際綠色消費市場;三是在RCEP等框架下,優化“中國+東南亞”的供應鏈組合,開拓多元化市場。
然而,企業也需警惕悲觀情景的沖擊。一旦高額關稅重啟,將直接削弱價格競爭力,并可能引發新一輪訂單外流。因此,行業的當務之急是利用當前緩沖期,推動從“依賴成本優勢”向“構建綜合韌性”的戰略轉型。具體策略包括:通過跨境電商等模式增強客戶粘性;加大對功能性、綠色化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投入;以及在東南亞等地布局備用產能,構建能夠靈活應對任何關稅波動的供應鏈體系。
















